移至網頁之主要內容區位置
::: 新竹市東區龍山國民小學

活動報導

閩南語課-心適的夜市仔

{{ $t('FEZ002') }} 教務處|

閩南語課-心適的夜市仔

  本學期閩南語課程,601、602、609三個班級由吳雪如老師任教,真平版課本第一單元「伴手」,內容介紹阿嬤四處去旅行、買各地名產;第二單元「出國去觀光」,介紹世界各地的特色名產。上完以上二個單元課程後,孩子們學到臺灣特產如:西螺醬油、大溪豆乾、臺中太陽餅等;以及出國觀光的英國紅茶、日本壽司、紐西蘭擠羊奶等。但課程進行時值疫情期間,各縣市的旅遊進行不易,出國觀光更不適合。因此發想此課程,將教學範疇縮小為住家附近的夜市;適逢教學者雪如老師撰寫文章「心適的夜市仔」,投稿「臺江臺語文學」季刊獲刊出,也想帶領孩子領略文本創作的樂趣。因此上完以上課程後,發想此自編的課程,帶孩子導讀「心適的夜市仔」文本,進行相關教學活動,透過閱讀夜市的文本,體會夜市文化及特色。

 

 對於老師的文學創作,孩子有傾慕的崇拜感~~

  上課前把~~心適的夜市仔(收錄於臺江臺語文學季刊)的ppt檔案播放於電子白板,同學們一進教室看到臺江臺語文學季刊封面,不約而同瞪大眼睛問:「老師,妳出書喔?」在帶唸文本時,孩子們也興緻盎然地跟唸文本,雖然此文本對於位居都會型學校的孩子們(英文比閩南語強多了),實屬些許困難。但透過段落的選擇,只讓孩子念讀和生活背景接近的語詞、對話、句型。透過文本的引導,閩南語文章不再遙不可及,不是高不可攀的教科書,每個人都可以創作,人人都可是創作者,帶領孩子嘗試創作,體會寫作的樂趣。

 

 多元的活動課程,高度引起孩子的共鳴~~

  課程進行到多元展現夜市的文化特色,孩子們表現出高度興趣。積極地進行分組,開始尋思要擺什麼攤位?尤其玩遊戲的攤位,依舊和孩子的身心最為吻合,獲得大家的青睞。分組完成後,大約只剩餘10來分鐘就下課,但再來的一週間,每每經過任教閩南語課的班級,發現孩子們持續進行準備;下課時,孩子若缺什麼材料,也會主動到辦公室尋求協助。因此,選擇學生常接觸的夜市題材,組織教材內容,並針對文本的的專業術語,提供閩南語詞彙,如此多元的活動課程,孩子們是喜歡、有興趣、並能引起其共鳴的。

 

 準備多元展演的過程,孩子出乎意外的積極努力~~

  第一年教授閩南語課程,也第一次設計以多元活動方式,讓孩子展演夜市的文化。第一節課引導分組、進行工作分配之後,心裡開始擔心孩子除了閩南語一週一節課的時間以外,是否能以課餘之暇加以準備;也很害怕分組後,下一節課來會不會完全沒進展,兩手空空地來上課?

  出乎意料的,第二節一上課才踏入教室,孩子紛紛從抽屜、置物櫃,拿出印好的彩色圖卡、道具、紙板等。唯獨有一組完全沒準備,看到其他各組的「家私」,不知所措之餘,突然有人提議:「用ppt介紹吧!你不是很會做ppt嗎?」立馬問老師是否可借用教學電腦,也積極地投入準備。

  還好還好,老師心中的一顆大石頭終於放下。接下來各組分頭準備的過程中,老師開始各組巡視,關心各組進度、詢問還缺什麼用品、確認各組的準備也漸漸有了個雛型。課程進行至今,也可以確認此課程設計符合了孩子的生活經驗,孩子是願意學習、有興趣學習的;以孩子為中心出發的單元設計,也幫助教學者檢視課程設計的立意、及方向,並做為課程調整的參考。

 

 多元展演夜市文化,各組人馬磨刀霍霍向豬羊~~

  本土語每週只有一節課,課餘之暇,孩子除了主動到辦公室向老師求助之外,是沒有空餘時間再去督促孩子準備多元展演的;準備的活動除了課堂上口頭交代之外,也沒有另外抄聯絡簿再三提醒孩子。然而正式展演的當天,孩子們道具齊全地上台佈置,真有如~~心適的夜市仔~~文本中提到的「啥物死人骨頭都有…」、「…款甲齊齊齊,啥物都袂落勾去」,老師心底著實感動萬分。當老闆的盡力營業;顧客的也十足興奮地享受夜市的遊戲,例如神槍手攤位,射中標靶還有小公仔可以當獎勵,開心極了。是故以孩子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兒童為中心的立論根據,是觸發孩子主動學習、熱愛學習的基礎。也讓教學者萌生,未來每個學期,可以設計一個符合孩子經驗的主題學習,孩子參與教學模組、設計活動、多元評量,做到孩子是教室中的主人、提升學習興趣的課程設計,咱們努力邁進囉!

 

         

 

   



{{ $t('FEZ003') }} Invalid date

{{ $t('FEZ004') }} 2025-10-03|

{{ $t('FEZ005') }}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