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1') }} 文書組
{{ $t('FEZ002') }} 總務處|
開啟生命的另一把鑰匙-認識動物界及與蛇同行
三年級自然科第三單元認識動物,在地球上古今中外的動物科學家將其分門別類大致可分為34個動物門,而演化的歷程不外乎最耳熟能詳的科學家拉馬克(Lamarck)提出用進廢退至魏斯曼(Weismann)進行驗證到達爾文(Darwin)的天擇演化理論。其中與我們最相關的就是脊索動物門中從魚→兩棲→爬蟲→鳥與哺乳類的演化過程,自然課堂中近距離觀察鯊魚、鱷魚、台灣雲豹、豬、鸚鵡螺、五色鳥、綠繡眼、海豚、烏龜、鴕鳥蛋、鴯鶓蛋、蛇蛻等實物標本,從骨頭與皮毛標本中可以觀察發現演化階段皆遺留一些與上一個物種類似的特徵與功能。
有一天學生說:「老師!爬蟲類的蛇頭部是三角形的就是毒蛇嗎?」於是自然課在2023年12月7日舉辦了一場「蛇來蛇去」的演講,邀請到飼養蛇達人的陳軒齊老師來分享講解蛇的種類,蛇是如何感知周遭的環境,頭型是不能來分辨是否為毒蛇的依據。全世界所有的毒蛇僅占了所有蛇類的1/5,蛇是沒有聽覺而是透過吐出蛇信時蒐集空氣中的氣味分子至嘴巴的賈克布森氏器用來判斷所處的環境,並利用熱感應的方式以蛇的頰窩或唇窩,藉由內部的感熱細胞接受紅外線輻射後再回傳至腦部來辨別是否有獵物在周遭。台灣蛇類有53種(陸域49種、海域有4種)其中劇毒有11種而微毒有5種,遇見蛇出沒要如何面對,安全離開現場。更進一步介紹如何飼養蛇類的注意事項為小朋友刷新對蛇的恐懼,蛇的本性溫柔不想惹事生非,其實牠的視野看去,人類才是龐然大物。
聽完演講後,學生降低對蛇莫名的害怕,多一分享保育蛇的信念,紛紛雀躍地想近身接觸牠,把蛇圍在脖子上也能笑得燦爛也克服了心中的那份恐懼。(自然老師 林筱棋、李燕惠)
{{ $t('FEZ003') }} 2023-12-11
{{ $t('FEZ004') }} 2025-08-19|
{{ $t('FEZ005') }} 119|